給新手的資料備份全攻略

最近被問到很多關於儲存與備份的問題,加上前陣子 Google 宣布終止企業用戶雲端無限空間,一夕之間大家都開始爭相研究該如何另尋出路。資料備份的重要性應該不用多說,但實際上有做完全的人屈指可數,於是就誕生了這篇文章,來給大家一個關於資料備份的入門,也會提供筆者當下使用的解決方案,幫助大家作抉擇上的考量。

硬碟種類-SSD & HDD

主流的硬碟種類分成兩種,機械硬碟(Hard Disk Drive,HDD)與固態硬碟(Solid State Drive,SSD)。兩者之間的差別在於儲存原理,HDD 是由很多碟盤構成,資料透過讀寫頭來寫速與讀取,碟盤與讀寫頭運作時都會轉動與移動故得其名機械硬碟。SSD 則是近年來發展的主流,是以記憶體顆粒為單元,透過電荷來儲存資料。

兩者相比,HDD 因為物理的限制,資料存取速度較慢,運作時也有較大的噪音與震動,也怕外力劇烈撞擊(可能導致碟盤或讀寫頭錯位)。SSD 就是改良了 HDD 的缺點誕生,資料存取速度遠大於前者,因為只有電路也沒有任何噪音與震動,少了機械結構因此體積小很多,也省電許多。然而 SSD 單位容量價錢相比 HDD 仍高上不少,短期內也很難相當。單一 HDD 的容量也遠大於 SSD,當前主流 HDD 可以動輒十幾 TB,SSD 相比之下 2TB 就是極限了。

最重要的一點是,HDD 的壽命遠比 SSD 高很多,畢竟是比較成熟的科技。而且兩者同樣故障的情況下,HDD 資料救援的成功率比 SSD 高上很多,救援成本也因此相對較低。

系統放在 SSD,資料放在 HDD

所以從資料備份的角度來看,SSD 是遠遜於 HDD 的選擇,HDD 容量較大,單位成本較低,更重的的是資料的可救援性。 SSD 的優勢則是需要頻繁讀寫的檔案,如作業系統或當下工作需要的檔案。

儲存裝置介紹與分析

內接硬碟

即電腦內建的硬碟,也是你資料通常存放的第一個地方。現今新款的電腦通常都是一個 SSD 當系統碟,少數可能多附一顆 HDD 當資料碟。如果是後者的情況,建議將資料都放到 HDD 裡(一般是預設 D 槽),這樣如果系統出問題需要重灌,不會因此一併被格式化失去檔案。如果電腦只有單碟一顆 SSD 也不用擔心,仍可以透過分割磁區的方式拆成兩個磁區,不過還是建議以頻繁備份為主,畢竟分割磁區主要是防止系統出錯,如果是硬碟本身故障那還是沒用。筆者電腦是安裝 500G SSD + 2TB SSD 的組合,分別做為系統碟和資料碟。

外接硬碟

將需要備份的資料複製一份到外接硬碟裡,這應該是一般人最普遍的備份方式了。市面上的外接硬碟也有 HDD 或 SSD 的款式。外接的 SSD 一般是主打攜帶性、存取速度快、抗震抗摔。所以從純備份的角度使用 HDD 外接硬碟足矣。如也需要時常存取 SSD 外接硬碟也不失為一個好選擇。

而除了廠商提供的既有產品,也蠻多人會選擇硬碟外接盒+硬碟的 DIY 方案。這樣的好處是容量的選擇及使用上都更有彈性,多硬碟的外接盒也能提供像是磁碟陣列(Raid)這樣的功能,在資料備份方面能更有保障。筆者目前即是使用雙槽外接盒 + 兩顆 1TB HDD 作鏡像,磁碟陣列的部分有興趣之後可以再撰文做詳細的說明。

雲端硬碟

即是由網路公司提供伺服器空間,讓使用者存放檔案,即俗稱的雲端。常見的像 Google Drive、iCloud、OneDrive、Dropbox、MediaFire 等等。雲端硬碟的價值筆者認為比起單純備份,更注重的應該是存取,只要能連上網路,隨時都能檢視、編輯你的資料,不受到空間的限制,這也是雲端硬碟最大的優點。

雲端最大的缺點,無疑就是完全依靠網路,如果所在地的網速不佳,存取檔案就會非常耗時。再來就是畢竟是使用他人提供的服務,難保會不會有一天突然調整費率甚至終止服務。一般使用條款也會明定合理使用範圍,如果違反了可能會導致資料被刪求助無門。另外也有人會在意資安的疑慮,難保個人檔案被用作其他用途,或是被不肖人士盜取或散播。總體來看雲端雖然方便,但未必是穩定或安全的選擇。使用公正大廠提供的雲端服務,了解自己所選擇的方案才是正確的消費者該做的。

至於雲端硬碟的推薦,也是筆者蠻常被問到的問題。個人最常使用的兩款是 Dropbox 與 Google Drive。Dropbox 主要用來將當下進行的專案檔案同步到多部電腦,Google Drive 則是將資料做冷儲存備份使用。這邊你可能好奇為什麼不用 Google Drive 也內建的同步工具。主要是依據個人的經驗,Dropbox 的同步功能相比之下成熟很多,像 Adobe CC 那系列軟體的檔案格式,編輯當下 Google Cloud 也會同時同步所有的快取檔,不僅浪費無謂的效能及電力,甚至還可能造成檔案儲存失敗甚至毀損。而 Dropbox 我在使用則都沒有以上問題。但 Dropbox 的缺點就是它似乎無法選擇同步的檔案,等於會全部都下載到電腦裡。所以以單純備份的情境來看還是 Google Drive 比較實用。不過實際使用情形還是得依個人有所不同,譬如若要一併備份 iPhone 手機裡的檔案,那 iCloud 可能會更適合,建議可以多方嘗試後再找出屬於自己的最佳方案。

網路附加儲存

Network Attached Storage,即俗稱的 NAS,又稱網路硬碟,算是最進階的玩法。概念比較像外接+雲端硬碟的綜合,提供像外接硬碟擴展性,以及雲端硬碟的方便性,大廠像 Synology、ASUSTOR、QNAP 等等都有提供多樣優質的產品。也有開源系統如 TureNAS 等允許使用者利用桌機零件自行 DIY 的解決方案 。NAS 通常適合比較進階的玩家,建置成本也最高,筆者目前沒有在使用。

其他裝置

許多外接式儲存裝置,如最常用的 USB 隨身碟,客觀來說也是外接硬碟的一種,然而其設計初衷就不是為了大量頻繁地讀寫,容量較小,記憶體壽命一般比 SSD 又更低,不管是壞掉或只是帶來帶去搞丟的機率都極高,所以是不建議用來作為穩定的備份管道。SD 記憶卡也是同理的。

光碟片、磁片等其實不失為一個糟糕的備份手段,它們冷儲存壽命甚至比 HDD 更高。然而兩者容量如今都已經顯得太小,讀取的裝置甚至當今作業系統都未必有支援,如果不是想重溫 8 90 年代的生活,還是讓它們隨時代淘汰就好。

至於磁帶機……別想了,你我都用不起,用得起的人也不會在看這篇文了。

四字備份要領-兩地三份

至少要在兩個地點,有三份備份

先解釋何謂三份備份,即一份檔案至少在三個裝置或硬碟裡都有副本,譬如一份在你的電腦裡,一份在你的外接硬碟、一份放在雲端硬碟裡。如果你問那我放在電腦裡的 C/D 槽各放一份,這樣算不算兩份?很抱歉不算,理由是它還是在同一台電腦裡,當你的電腦故障或是遺失等,兩份資料還是一併消失。所以同的裝置裡的兩顆硬碟,還是只能算一份備份。

兩個地點則顧名思義,至少兩個在「地圖」上不同的地點,可能是你的宿舍、租屋處、老家等等,至少都要有一份副本。這道理很簡單,假使你在家裡放到十個備份,結果家裡不幸失火,一樣十個備份通通消失。所以會建議至少要在兩個地點分散風險,能得話一樣越多越好。雲端硬碟理論上也滿足不同地點的條件,但筆者仍會建議可以的話盡量留存實體副本,理由是假設檔案容量很大,要全部從雲端下載回來會十分耗時,不如從手上硬碟直接拷貝來的及時。

筆者目前的三個備份管道,第一份在電腦裡,第二份放在外接硬碟,最後一份則是放雲端。

什麼是該備份的資料

最首要備份的檔案,一般都是個人創造獨一無二的,如拍攝的相片影片、作業或論文的文檔、重要文件影本、設計作品的原檔等等。畢竟這些可能包含職涯所需或珍貴回憶,消失了事情可就大條,因此應該從這些檔案開始下手。其他的檔案如果從網路上都能簡單再取得,都不太有備份的必要,可能像程式的安裝檔、論壇抓的梗圖、影音素材、Steam 遊戲收藏庫等等,當然如果你空間很多放得下也是無妨。

備份的區間

不用說,當然是越頻繁越好。尤其是工作上的資料建議每周,甚至每天都要做備份,畢竟牽扯到金錢或工時。筆者通常是會固定在每周同一天備份到外接硬碟,養成習慣也比較不擔心忘記。

如果手動備份對你來說太耗時,也擔心自己會忘記,也有許多方法能讓你能自動備份。最常見就是雲端硬碟,大部分都有對應的同步軟體,能夠做到在編輯檔案的同時也能備份副本到雲端,NAS一般也都有類似的設定。如果只是單純的複製檔案到外接硬碟,也有需多第三方程式,能做到不同硬碟間排程備份拷貝檔案,如 FreeFileSync 、 SyncThing 等。如果有一定的程式背景,其實也可以直接使用系統指令來達成。以上方法網路上都有很多教學,這邊就不多贅述。

數位檔案的極簡

如果空間不夠了怎麼辦?許多人這時候直覺就是我要買一顆容量大一點的硬碟,訂閱雲端空間多一點的方案,當然這是最省事的方法。然而筆者會建議回到上上一段,仔細檢視自己的檔案到底有哪些,有哪些是真正需要備份的,是否有些檔案佔了很大空間其實沒有很需要。即便是專案檔案,也可以檢查看看資料匣內是否有包含多餘、未使用的影音素材、額外的自動備份、系統快取等等,這些雖然可能單一檔案不大,但長久累積起來也是很驚人的。

也可以試試重整自己的檔案結構,如素材等等可以整合集中到同一資料夾,既方便自己刪除重複的檔案,未來也能輕易檢索使用。或是更極端一點,如果有辦法預期將來都不會再度使用這些檔案歷程,甚至可以只留成品即可。方法有很多,筆者還是建議仔細依照個人情況衡量,不要急著找到最佳解法,多方試過才能找到最適合自己的。

資料備份其實不用想的太複雜,希望這篇可以幫助大家,不用再為了備份煩惱了!

發表留言